《素问.至真要大论》中说:“夫五味入胃,各归所喜。故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咸先入肾。”五味与五脏是以气归类的,由于甘味缓,跟同样性缓的土气比较接近,所以甘入脾。
功效
中医认为,药之甘味具有补益、和中、缓急等作用。而甘味食物,主要功效:
1、强健脾胃
脾胃是后天之本,是气血生化之源,并有“内伤脾胃,百病由生”一说。我们之所以能够健康,全赖于脾胃气血生化,濡养全身。所以疾病出现,因此养生应该先以脾胃为先。适当增加甘味食补,可以调脾胃之健运。
2、滋阴润肺
甘为土,土生金,肺属金。所以甘味的东西对肺特别好,能润肺、补肺气、滋肺阴。肺是统管人一身之气的。气虚的人,中气不足、气短懒言、爱出汗、爱疲劳,吃点甘味的东西就有补益的作用。
3、调和
甘味属土,养育万物。它可以调和一切味道。不管是酸的,还是苦的、辣的,放些糖进去,口感就会好许多。做菜的时候,只要放很少一点点糖,出来的味道就会不一样,而吃的人根本品不出甜味,只觉得好吃,这就是烹调的最高境界。
过食危害
适当的甘味补脾,但吃得太多,最容易出现的问题就是“脾瘅”。什么是“脾瘅”?“瘅”在这里有“热”之意,脾瘅即脾热,也就是说吃多了甘美的食物,容易壅滞脾气,使脾气日久郁而化热。这种脾热,最早是灼伤胃阴出现“三多一少(多食、多饮、多尿、体重减轻)”的症状,再往前发展就是糖尿病了。
《彭祖摄生养性论》中说:“五味不得偏耽,酸多伤脾,苦多伤肺,辛多伤肝,甘多伤肾,咸多伤心。”过甜除了伤脾之外,还会伤肾。为什么?因为土克水,肾为水脏。吃甜食太多,会使人肾虚。
甘温与甘凉
甘有甘温甘凉之分。阳不足者治以甘温,甘温可助脾升;阴不足者则宜甘凉,甘凉可助胃降。
喻嘉言云:“脾胃者土也,土虽喜燥,然太燥则草木枯槁,土虽喜润,然太湿则草木湿烂,以补滋润之剂,使燥湿相宜,随证加减耳。”补脾胃者,当以辨证论治,使燥湿相宜。
补脾胃当首分阴阳,不可认为补脾必甘温,补胃皆甘凉。
1、脾喜甘温
《脾胃论》云:“甘温以补其中而升其阳。”他认为甘温可助脾阳升发,适用于脾阳不足,元气下陷之症,创补中益气汤、升阳益胃汤等,均用甘温之品,临床上常用的四君子汤、六君子汤也均以甘温为主。
若脾阴不足则忌甘温而宜甘淡,《内经》云:“欲令脾实,气无滞饱,无久坐,食无太酸,无食一切生物,宜甘宜淡。”说明甘淡可补脾阴,常用如益胃汤等。
对于气阴两虚之证临床常用参苓白术散加减,其方中虽有甘温之参术,然其中又有甘淡之茯苓,就是针对脾气不足兼阴虚之故。
2、胃喜甘凉
胃为阳土,易凉宜润。甘凉则可濡润,可益胃阴而助其降,胃气才不上逆,临床上对胃阴不足者,以甘凉增其津液,常用增液汤、益胃汤、沙参麦冬汤之类。
然胃阳不足者则甘凉不宜,医家喻嘉言云:“胃属土而喜甘,故中气不足者,非甘温不可。”临床上许多胃阳虚之胃脘痛,治疗常以温阳散寒法,用桂附理中汤等治之。
至于饮食方面,对于阳气不足的人来说,最好选择“甘温”的药物或食物(如面粉、糯米、南瓜、莲子、芋头等);对阴气不足的人来说,最好选择“甘凉”的药物或食物(如绿豆、丝瓜、冬瓜、茄子、白菜、黄瓜等)。
在所有的甘味食物里,尤其推荐这几种:
1、大枣
《本草备要》记载:大枣“补中益气,滋脾土,润心肺,调营卫,缓阴血,生律液,悦颜色,通九窍,助十二经,和百药”。大枣不仅对脾有益处,还能补气养血,尤其适合女性朋友。可以煮粥食用或者切碎晾干泡水、代茶饮,对缓解胃寒、胃痛等症有很好的疗效。
2、山药
山药温补脾胃的作用很好,而且多吃了也无妨。不过,生山药和熟山药效果不大一样,生的最适合补阴,熟的适合健脾止泻。不过脾胃不大好的人一般不适合吃生冷之物,大家也更接受熟的食物,所以不管是和谷类一起熬粥,还是加排骨、蔬菜做汤。都可以健胃补脾,还能帮女性朋友养颜美容。
3、莲藕
俗话说“男人不可一日无姜,女人不可三日断藕”。女人属阴,身体宜养,莲藕对女性的补养效果尤其好。而且,生的莲藕可以清热生津,凉血止血。一旦煮熟,就可以补益脾胃,益血生肌。
4、甘蔗
甘蔗性味甘平,有止渴生津、消痰止咳、解酒除烦、清虚热、止呕吐之功,适于病后体虚、胃肠虚弱者。用新鲜的甘蔗汁一杯,生姜汁少许,和匀后一次性喝下,可改善胃病所致的呕吐或脾胃虚弱。尤其是神经性胃炎或慢性胃病所致的反胃,效果突出。
《素问·六节藏象论》中指出:“肝者,通于春气。”肝属木,脾属土,肝木太旺容易克制脾土,影响脾胃的消化吸收功能,导致食滞,或者不爱吃东西。甘是脾的本味,增加甜味可以增强脾脏功能,抵抗肝气侵犯,使肝、脾协调平衡。所以春天适当多吃一些甘味食品,可补益人体的脾胃之气。
“民以食为天”,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我们对饮食的要求也慢慢从吃饱转向了吃得健康。虽说现在各类网红饮食层出不穷,不过大家还是要根据四季变化和自己的身体需求合理安排好饮食,这样才能越吃越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