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是一个收获的季节,这个季节硕果满枝,田野金黄,炎暑顿消。初秋炎热的余温尚存,早晚凉、中午热,相信大家也感受到“秋老虎”啦!
过了处暑后,其实不仅是气候的变化,这个时候阳气渐衰,阴气渐长,万物也由生长期开始转入收藏期了。我们也正在长夏的尾巴上,也快进入真正的秋季了。
到了秋天大家都能很明显的感到燥,秋季的主气就是燥,其性干燥,其气清肃。大家都知道秋季要养肺,主要是因为肺主气司呼吸,容易受燥邪损伤,易伤人体津液,津液耗伤,人体就会感觉干,会出现咽干、鼻干、口唇干、甚至皮肤也干。
感觉干的时候很多人肯定就会去大量喝水,但是喝完后不少人觉得,给自己撑的够呛,也没啥效果。
对于这补充津液,可不能只是一味地喝水,可以用前面给大家分享过的乌梅白糖汤,药店买好乌梅,每次大人用7、8个,小孩子用4、5个,加上两勺白糖用水煮开,记得乌梅要煮烂,然后当做日常饮品喝,这样对于补充津液是很不错的,而且简单又实用。
其实我们的津液的代谢和脾、肺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当我们吃进来的饮食水谷先到胃,通过胃的消化,转化为水谷精微,然后输注于脾,然后经过脾的运化,上归于肺,下输于膀胱。
我们的肺主清肃,肺气运行,可以通调水道;而我们的膀胱,则会使水精布散于周身,流注于五脏经脉。所以津液的代谢跟脏腑都是有关系的,另外按照《黄帝内经》中提出的“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秋天很重要的就是防燥护阴,所以秋季的饮食原则就是,多吃一些滋阴润燥的食物,防止秋燥过盛,灼伤阴液。
今天跟大家分享一个清热、润肺、健脾的养生汤,以此来帮助大家舒适地度过夏秋交替的阶段
清热润肺汤
准备食材:
百合20g、麦冬10g、北沙参10g、玉竹10g、炒白扁豆30g、猪瘦肉g
制作步骤:
1、百合、白扁豆洗净提前浸泡备用;
2、所有的食材洗净;
3、猪瘦肉洗净切块焯水,去除血沫;
4、先把除了百合以外的其他食材放砂锅中,加适量水,先大火烧开,然后小火煲1.5小时;
5、之后再将百合加入搅拌煮20分钟;
6、最后加入适量的盐调味,就可以出锅了。
食材分析
百合
百合入肺、心经,具有清心安神、养阴润肺止咳的作用。
麦冬
麦冬入心、肺、胃经,具有清心而除烦热,养肺胃之阴而生津润燥的作用,是养阴润肺的上品。
北沙参
北沙参入肺、胃经,具有益胃生津、养阴清肺的作用,也就是既能清肺胃之热,又能养肺胃之阴。
玉竹
玉竹入肺、胃经,具有生津止渴、养阴润燥的功效,而且玉竹清热而不甚寒凉,养肺胃之阴而不滋腻,是不错的缓和清润之品。
炒白扁豆
炒白扁豆归脾、胃经,具有化湿和中、健脾养胃、止泻止带的作用,而且白扁豆芳香化湿而不燥烈,甘温补脾而不滋腻,经过炒制过后更增强了健脾的功效。
另外要注意的是里面的白扁豆是可以食用的,但是一定要煮熟,其他的药材可以放个布包里包起来再去煮。
而关于秋天的燥,也是会随着温度的变化而变化,有温燥和凉燥,要注意区别。
凉燥
比如说秋天北方会气温骤降,忽然多雨,在舒适的房子里住一晚上后,第二天出门会觉得冷风习习,这个时候体内可能会进了凉气。会出现干咳,流清涕,头痛等的情况,这种就是肺受了寒燥之邪、津液耗伤出现的症状。
具体表现:类似受风寒,比如恶寒无汗、身热、头痛、鼻鸣鼻塞等,但是同时会伴有津液不足,干燥的现象。比如干咳连声、皮肤干燥、唇燥咽干,鼻腔里面特别干,甚至会有流鼻血,有的会流清鼻涕。
温燥
初秋的时候中午都挺热,就会出汗,使得毛孔张开,如果这时候来个秋风一吹,就可能被寒邪侵袭,就会出现温燥的症状。比如咽喉干痛、头痛身热、心烦口渴、鼻干唇燥、胸闷胁痛等,这种就是肺受温燥之邪,肺津受灼而出现的燥热症状。
秋天梨子很多,但是要注意,梨性寒,当出现温燥引起的干等症状吃梨会更合适。
当然秋天还会出现凉燥的情况,如果是凉燥可以用苏叶熬水泡脚,然后同时喝点姜汤,对于凉燥的情况也能缓解。
总之,秋天的天气变化无常,大家要根据当地的温度天气来调整,另外该穿的秋衣秋裤也应该先准备出来,老话说的“春捂秋冻”也是要根据自身情况适当调整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