汗液是人体的体温调节器,夏天到了,人也更加容易出汗,通过汗液的蒸发,机体能够把体温降到正常的水平。出汗的确是对人体有作用的,一方面,出汗是我们对炎热夏季的一种保护,调节体温;另一方面,出汗也可以帮助我们身体的代谢产物排出体外,就是我们通常说的排毒;此外,出汗时汗水会连同人体表面分泌的油脂和杂物一同排出,从而保护皮肤的干净,滋润皮肤。但当人体阴阳失衡、脏腑功能失调时,则会表现为异常的出汗。
从出汗的时间、部位、气味等特点来判断身体健康状况:
按出汗时间分
1、白天出汗过多
无论冬夏,即使白天不活动或只是轻微活动,往往也会汗出不止。这些人通常有身体虚弱、说话语声较低、食欲差、易感冒等特点,中医认为这是气虚的表现。
小编建议:气虚多汗的人在饮食上可选择山药、豆浆、牛羊肉等,也可用党参或黄芪炖鸡或腔骨,以补益机体,缓解气虚。配合日常练习动作舒缓、动静结合的体育运动,如太极拳、八段锦等,可以增强体质,改善气虚无力的症状。
2、晚上出汗
睡着后出汗,醒来后汗止,中医称之为“盗汗”。这类人常常伴随手脚心发热、面部发红发热、口咽干燥、口腔溃疡容易缠绵不愈、心烦易失眠等特点,中医认为这是阴虚的表现。
小编建议:这类人在饮食上宜选择百合、雪梨等滋阴之品,少吃羊肉、洋葱、葱、姜、蒜等热性食物,日常可用沙参、麦冬、五味子或西洋参片等泡水饮用,以补气阴。
按出汗部位分
1、头面部出汗
头部是阳气最足的地方,一旦头上出汗而全身无汗或少汗,或者经常出汗,往往就意味着阳气有些虚弱或者胃火旺盛,建议及时看医生调理;如果是额头常常出很多汗,中医认为可能是肝阳上亢引起的;如果平时鼻子总出汗,说明肺气不足,需要调理补气,也就是西医认为的免疫力低下。
小骗建议:应注意清淡饮食,通畅二便,健脾祛湿。
2、颈部出汗
人体颈部的汗腺分布稀少,所以很少有人颈部会出汗。如果你的脖子常常出汗,可能与你全身内分泌失调有关。虽然内分泌失调比较常见,但不可以掉以轻心的。
小编建议可以常吃下面的4种食物:豆类,是蛋白质与维生素B群的丰富来源;南瓜,富含类胡萝卜素;燕麦类,可以降低胆固醇与血糖;蓝莓类,是超级抗氧化剂。
3、胸口出汗
如果是胸口常出汗,中医认为这是脾胃失和的表现,说明体内的血液循环很慢,氧气运输不顺畅。
小编建议:首先,你得把吃饭规律起来,然后不能吃刺激性的食物,比如酒,酸,冷,辣,烫等。然后可通过适当的运动,如慢跑、太极拳、八段锦等,缓解压力,调节心身,胸口多汗的症状就会逐渐缓解。。
4、手足心多汗
如果手足心多汗伴有手脚心热、口咽干燥等,多属于阴虚有热;若手足心多汗伴随腹部胀满疼痛,大便不通,多属于肠道内有积粪的热证。
小编建议我:可服用通便药;若有手足心多汗伴随口干、牙龈肿痛等,多属于胃热,可服用清胃热的中药。
按汗液气味分
正常的汗没有明显的腥臭味,如果汗味腥臭,多与热证或湿热证有关,这种情况除了要注意清淡饮食,还可用菊花、茵陈等泡水代茶饮。
另外夏季炎热易引发中暑:
中暑之前主要要表现:出汗增多、口干渴、全身疲乏无力、注意力不集中等;
轻症中暑:除有这些症状外,还有体温上升、面色潮红、大量出汗、恶心呕吐等;
重症中暑:表现在体温明显增高,突然昏厥、神志不清、皮肤干燥无汗或大汗淋漓,可危及生命。
掌握中暑后的6大急救措施:
1、移:迅速将病人移至阴凉、通风的地方,同时垫高头部,解开衣裤,以利呼吸和散热。
2、敷:可用冷水毛巾敷头部,或冰袋、冰块置于病人头部、腋窝、大腿根部等处。
3、促:将病人置于4℃到18℃水中,并按摩四肢皮肤,使皮肤血管扩张,加速血液循环,促进散热。待肛门温度降至38℃,可停止降温。
4、浸:将患者躯体呈45度的角度浸在18℃左右井水中,以浸没乳头为度。老年人、体弱者和心血管病患者,水温过低不能耐受。
5、擦:4人同时用毛巾擦浸在水中的患者身体四周,把皮肤擦红,一般擦15分钟至30分钟左右,即可把体温降至37℃至38℃,大脑未受严重损害者多能迅速清醒。
6、服:取十滴水2~3滴,加适量温水灌服,或内服仁丹两三粒,也可起到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