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参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中医儿科用药技巧心得
TUhjnbcbe - 2024/12/31 18:09:00
小儿,正处于生命的蓬勃生长阶段,他们的身体构造尚未完全成熟,脏腑娇嫩,形气未充,这一特性使得他们具有一种“易实易虚”的生理状态。吴鞠通在他的《温病条辨·解儿难》中精妙地描绘了小儿的这一特点:“其脏腑薄,藩篱疏,易于传变。肌肤嫩,神气怯,易于感触。”这意味着在为他们选择药物时,我们必须格外小心。中药,作为中华医学的瑰宝,其四气五味各有偏性。苦寒之药,如黄连、黄柏,能清热燥湿,然而它们也能伐生发之气,对于正在成长的小儿来说,可能过于峻烈。而辛热之药,如附子、干姜,能温阳散寒,但也可能耗损真阴,导致小儿阴虚火旺。因此,在选用药物时,我们需要权衡其利弊,既要考虑药物的疗效,也要考虑其对小儿身体的潜在影响。此外,中药煎剂大多具有特殊的气味,这对于嗅觉敏锐的小儿来说,可能会产生抗拒心理,导致他们不愿意服药。因此,如何调整药物的气味,使其更易于被小儿接受,也是儿科临床工作者需要面对的问题。综上所述,为小儿选择药物,既要考虑到他们的生理特点,也要考虑到药物的偏性,以及他们的心理接受度。这需要我们儿科临床工作者具有深厚的医学知识和丰富的临床经验,以便能够做出最合适的决策,既保证疗效,又做到用药适中,不滞不伤。

下面谈谈个人的一些心得。

一、注意防止伤伐胃气小儿的脾胃功能相对较弱,因此在用药时需格外谨慎。若滥用滋补药物或过用苦寒药物,往往会导致脾胃功能紊乱,出现腻滞不化、胃纳呆滞等症状,进而形成痞证或损伤胃气,引发脾胃虚寒,最终导致泄泻。吴氏所言的“稍呆则滞,稍重则伤”,正是对这一现象的精辟概括。为了避免这些弊病,我在临床用药时始终遵循“凉而不寒,热而不燥,滋补适中”的原则。例如,在治疗湿热痢疾或泄泻时,我倾向于使用银花、木棉花、鸡蛋花、葛根、凤尾草、人苋、鸡矢藤等苦寒性味较微缓的药物,而非黄芩、黄连等苦寒峻烈之品。这些药物的清热利湿功效显著,且不伤脾胃,治疗湿热痢疾、泄泻的效果与芩、连相当。在处理脾胃虚寒的病例时,我通常会选择温阳健脾的方法。然而,温阳药多为辛燥之品,容易伤津耗阴。因此,在用药时,我会尽量选用其他温阳健脾药代替辛燥太过的药物,或仅使用小量。例如,在治疗脾虚湿盛的泄泻时,我常用炒扁豆、炒薏仁或白术加佩兰,而非苍术、砂仁等辛燥之品。即使需要使用苍术、砂仁,我也会严格控制其用量,一般不超过4克和2克。对于脾阳虚较甚的患者,我会在附子、肉桂、干姜、良姜、吴萸等温里药中,选择干姜作为首选药物。干姜的性味较附桂缓和,温中散寒之力却强于良姜、吴萸。在使用干姜时,我会注意适可而止,避免过量使用。此外,由于小儿热病居多,热邪易劫津液,导致津阴不足和阴虚证候。养阴成为常用治法之一。然而,养阴药中有些较为滋腻,过早使用可能留邪,用量过大或时间过长则可能滞胃,影响食欲甚至引发“积滞”。因此,在选择养阴药时,我会倾向于使用生地、麦冬、女贞、石斛、杞子、桑椹、沙参、白芍、旱莲草、丹皮、百合、天冬等不甚滋腻的药物。同时,我会避免使用玉竹、阿胶、熟地、龟板、鳖甲、黄精等较为滋腻的药物。例如,在治疗流行性乙型脑炎后期出现的胃阴不足证时,我会选择使用石斛、鲜芦根代替益胃汤中的玉竹,以避免影响胃纳。二、注意防止攻伐及利水太过耗损津阴小儿,如同初升的朝阳,充满生机与活力,然而他们的身体也如同稚嫩的树苗,需要细心呵护。在遭遇温热病时,他们的身体往往会迅速消耗体内的津阴,如同干旱的土地急需雨水的滋润。因此,在为他们治疗时,我们不仅要防止药物过于攻伐,以免耗损他们的津阴,还需特别
1
查看完整版本: 中医儿科用药技巧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