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九银十,黄金时节。寒露在二十四节气中排列十七,于每年的十月八日至九日交节。寒露的到来,气候由热转寒,万物随寒气增长,逐渐萧落,这是冷热交替的季节。四时养生中强调“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因此,秋季必须注意保养体内阳气。秋季养生不能离开“养收”这一原则。秋季“养收”小方法可以让我们更好的保养。
1、足部保暖
常言道:“寒露脚不露。”寒露过后,气温逐渐降低,因此不要经常赤膊露身以防凉气侵入体内,同时夏季的凉鞋基本可以收起来,以防“寒从足生”。
建议每天晚上用热水泡脚,这样可以使足部的血管扩张、血流加快,改善脚足部皮肤和组织营养,减少下肢酸痛发生,缓解疲劳。
2、朝盐晚蜜
寒露是热与冷交替的开始。在秋天里,秋燥是让人烦恼的一件事。对付秋燥的饮食良方就是:“朝朝盐水,晚晚蜜汤”。
发现皮肤越来越干燥,光喝白开水,水分反而容易流失。如果在白开水中加入少许食盐,情况就大不同了,这种方法和补充生理盐水是一个道理。
3、早睡早起
寒露过后昼短夜长,自然界中的“阳气”开始收敛、沉降。此时便是保养阳气之时,因此,人的起居时间也应当做相应调整。《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就有“秋三月,早卧早起,与鸡俱兴。”的论断,就是告诉人们秋季养生的道理。
专家说,早睡可顺应阳气收敛,早起可使肺气得以舒展,秋季养生就要做到“早睡早起”。为避免血栓的形成,应该顺应节气,分时调养,确保健康。
4、灸脐养秋
如果因为脾胃寒凉而造成腹泻,你可以用艾灸的方式来解决这个问题。
将燃烧的艾条直接悬在肚脐正上方1厘米左右,进行施灸,以有温热感为宜。每次灸半小时左右,每天进行1次,连灸10次为1疗程。一般来说,一年四季都可以使用此法,但以秋冬季效果最佳。
5、养阴防燥
寒露后,雨水渐少,天气干燥,昼热夜凉。许多人会相继出现中医上所说的“凉燥”症状,即咽干、鼻燥、皮肤干燥等。在饮食上应少吃辛辣刺激、香燥、熏烤等食品,多吃些芝麻、核桃、银耳、萝卜、番茄、莲藕、百合、沙参等有滋阴润燥、益胃生津作用的食物。水果有梨、提子、荸荠、香蕉等;蔬菜有胡萝卜、冬瓜、莲藕、银耳等,以及豆类、菌类、海带、紫菜等。
寒露后需注意以下几点:
1、慎喝凉茶
进入秋季由于天气干燥,一些忙碌的上班族可能会和粗线口舌干燥、牙龈肿痛等上火的症状,这时候千万别盲目喝凉茶想要降火。寒露时节,上火往往是因为气阴两虚或者气不化阴,盲目喝凉茶可能会加重秋燥,耗气伤阴。
2、忌作息紊乱
作息紊乱不管是什么季节对身体都是没有好处的,特别是年轻人,作息紊乱可带来一系列的健康隐患。在寒露时节,最好适当早起,并在早起后舒展活动一下全身,这对预防秋末冬初高发病——血栓有一定的好处。
3、勿盲目秋冻
寒露是冷热交替的节气,寒露过后,万物随寒气逐渐衰退。这个时候,养生不宜再“秋冻”,特别是抵抗力弱的老年人和婴幼儿,寒露时节尤其要注意保暖防寒,以免受到感冒等常见病的侵袭。这个时候不要再穿夏季的凉鞋了,以免“寒从足生”,而应穿着舒适的鞋袜保护脚部,防止寒气入侵。
4、别过度运动
运动锻炼可以强健体魄,而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赶走秋乏,但如果运动强度太大,反而会加重人体的疲惫感。在寒露时节,由于秋高气爽,应该做一些贴近大自然的舒缓运动,如快步走、爬山等,既能收敛心神看,也可达到锻炼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