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补益剂
第一节补气剂
补气剂,适用于气虚证,症见倦怠乏力,少气懒言,语音低微,动则气促,面色萎白,食少便溏,舌淡苔白,脉虚弱等。常用药物有人参、党参、黄芪、白术、炙甘草等。代表方如四君子汤、参苓白术散、补中益气汤等。
1.四君子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四君子汤中和义,参术茯苓甘草比。
益以夏陈名六君,祛痰补益气虚饵。
除却半夏名异功,或加香砂气滞使。
人参
补气健脾。
脾胃气虚证。症见气短乏力,语声低微,面色萎白,食少便溏,舌淡苔白,脉虚缓。
本方重在补益脾胃之虚,兼以苦燥淡渗以祛湿浊,颇合脾欲缓,喜燥恶湿之性。
2.参苓白术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参苓白术扁豆陈,山药甘莲砂薏仁。
桔梗上浮兼保肺,枣汤调服益脾神。
莲子肉
益气健脾,渗湿止泻。
脾虚夹湿证。症见饮食不化,胸脘痞闷,或吐或泻,四肢乏力,形体消瘦,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腻,脉虚缓。
肺脾气虚痰湿咳嗽证。症见咳嗽痰多色白,胸脘痞闷,神疲乏力,面色白,纳差便溏,舌淡苔白腻,脉细弱而滑。
本方补脾与利湿并用,而以补脾为主,祛湿止泻;补脾与补肺兼顾,仍以补脾为主,培土生金。
参苓白术散是由四君子汤加山药、莲肉、白扁豆、薏苡仁、砂仁、桔梗而成,两方均有益气健脾之功,但四君子汤补气健脾之功,为治脾胃气虚之基础方;参苓白术散则补气健脾与祛湿止泻并重,为治疗脾虚夹湿之主方,且兼能补益肺气,故亦适于肺虚久咳、食少便溏、咳喘少气者。
3.补中益气汤★《脾胃论》
补中益气芪术陈,升柴参草当归身。
虚劳内伤功独擅,亦治阳虚外感因。
黄芪
补中益气,升阳举陷。
脾胃气虚证。症见头晕目眩,视物昏瞀,耳鸣耳聋,少气懒言,语声低微,面色萎黄,纳差便溏,舌淡脉弱。
气虚发热证。症见身热,自汗,渴喜热饮,气短乏力,舌淡而胖,脉大无力。
气虚下陷证。症见脱肛,子宫脱垂,久泻久痢,崩漏等,伴气短乏力,纳差便溏,舌淡,脉虚软。
本方补气与升提并用,使气虚者补之,气陷者升之,气虚发热者甘温益气而除之,使元气内充,清阳得升。
本方所治之气虚发热,乃由中气既虚,清阳下陷,郁遏不运,阴火上乘所为。故其热有病程较长,或发有休时,手心热甚于手背等特点且必兼见中气不足之证。此证应与外感及实火发热者详加辨析。
4.玉屏风散★《医方类聚》
玉屏风散用防风,黄芪相畏效相成。
白术益气更实卫,表虚自汗服之应。
防风
益气固表止汗。
表虚自汗。症见汗出恶风,面色
本方以益气固表为主佐入祛风散邪之品。补中兼疏,散中寓收,相反相成。
玉屏风散与桂枝汤均治表虚自汗。然桂枝汤所治之自汗,病由外感风寒营卫不和所致,其云表虚,乃与麻黄汤证之表实相对而言。本方证之自汗是因卫气虚弱,腠理不固所致。二者均有汗出恶风,但桂枝汤证当见发热、鼻鸣、身痛等外感表证。
5.生脉散★《医学启源》
生脉麦冬五味参,保肺清心治暑淫。
气少汗多兼口渴,病危脉绝急煎斟。
人参
益气生津,敛阴止汗。
气阴两伤证。症见肢体倦怠,气短声低,汗多懒言,或干咳少痰,口干舌燥,舌干红少苔,脉微细弱或虚而数。
本方气阴同治,补敛合法,使元气充,阴津复,而脉来得生。
第二节补血剂
补血剂,适用于血虚证,症见面色萎黄,头晕目眩,唇爪色淡,心悸,失眠,舌淡,脉细,或妇女月经不调,量少色淡,或经闭不行等,常用补血药有当归、地黄、白芍、阿胶、枸杞子、龙眼肉等。代表方如四物汤、当归补血汤、归脾汤等。
1.四物汤★《仙授理伤续断秘方》
四物地芍与归芎,血家百病此方宗。
补血调血理冲任,加减应用在其中。
(温馨提示:全文小说可点击文末卡片阅读)
当归
营血虚滞证。症见心悸失眠,头晕目眩,面色无华,形瘦乏力,妇人月经不调,量少或经闭不行,脐腹作痛,舌淡,脉细弦或细涩。
本方熟地、白芍阴柔补血之品相配,动静相宜,重在滋补营血,且补中寓行,使补血而不滞血,行血而不伤血。
2.当归补血汤★《内外伤辨惑论》
当归补血东垣笺,黄芪一两归二钱。
血虚发热口烦渴,脉大而虚宜此煎。
黄芪
补气生血。
血虚发热证。症见肌热面赤,烦渴欲饮,舌淡,脉洪大而虚,重按无力。亦治妇人经期、产后血虚发热头痛,或疮疡溃后,久不愈合者。
本方以大剂黄芪补气配伍少量当归补血,重在益气固表以治阳浮之标,并可翼补气生血之力以复血虚之本,与血虚阳浮发热之病机甚合。
3.归脾汤★《重订严氏济生方》
归脾汤用术参芪,归草茯神远志随。
酸枣木香龙眼肉,煎加姜枣益心脾。
怔忡健忘俱可却,便血崩漏总能医。
白术茯神
益气补血,健脾养心。
心脾气血两虚证。症见心悸怔忡,健忘失眠,盗汗虚热,体倦食少,面色萎黄,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脾不统血证。症见便血,皮下紫癜,妇女崩漏,月经超前,量多色淡,或淋漓不止,舌淡,脉细弱。
本方心脾同治,以补脾为主,使脾旺则气血生化有权;气血双补,以补气为重,使气旺而易于生血。
加生姜、大枣,水煎服。出血属阴虚血热者,应慎用。
归脾汤与补中益气汤均有补脾益气之功,同用人参、黄芪、白术、甘草。但补中益气汤配伍升阳举陷之品,重在补气,且能升阳,主治脾胃气虚、中气下陷及气虚发热等证;归脾汤则配伍养心安神之品,意在补养心脾,益气生血,主治心脾气血两虚之神志不宁及脾不统血之失血。
第三节气血双补剂
气血双补剂,适用于气血两虚证,症见面色无华,头晕目眩,心悸怔忡,食少倦怠,气短懒言,舌淡,脉虚无力等,常用补气药人参、黄芪、白术等,与补血药当归、熟地、白芍、阿胶等共同组成方剂。代表方如八珍汤等。
1.八珍汤★《正体类要》
双补气血八珍汤,四君四物合成方。
煎加姜枣调营卫,气血亏虚服之康。
人参白术白茯苓当归川芎白芍药熟地黄
益气补血。
气血两虚证。症见面色苍白或萎黄,头晕目眩,四肢倦怠,气短懒言,心悸怔忡,饮食减少,舌淡苔薄白,脉细弱或虚大无力。
本方乃四君子汤与四物汤的合方。二方分列补气与补血诸方之首,合二为一,则兼具二者之效,故以“八珍”名之。
2.泰山磐石散★《古今医统大全》
泰山磐石八珍选,去苓加芪芩断联。
再益砂仁与糯米,妇人胎动保安全。
人参黄芪
益气健脾,养血安胎。
堕胎、滑胎。症见胎动不安,或堕胎、滑胎,面色淡白,倦怠乏力,不思饮食,舌淡苔薄白,脉滑无力。
本方益气养血药配伍安胎之品,以收补虚安胎之功;补脾养肝益肾并用,以女子以肝为先天,脾为后天之本,冲任皆隶属于肾之故。
戒欲事恼怒,远酒酣等辛热之物。
第四节补阴剂
补阴剂,适用于阴虚证,症见形体消瘦,头晕耳鸣,潮热颧红,五心烦热,盗汗失眠,腰酸遗精,咳嗽咯血,口燥咽干,舌红少苔,脉细数等,常用补阴药有北沙参、天冬、麦冬、石斛、玉竹、山茱萸、生熟地、龟板、鳖甲等。代表方如六味地黄丸、大补阴丸、一贯煎、百合固金汤等。
1.六味地黄丸★《小儿药证直诀》
六味地黄益肾肝,山药丹泽萸苓掺。
更加知柏成八味,阴虚火旺可煎餐。
养阴明目加杞菊,滋阴都气五味研。
肺肾两调金水生,麦冬加入长寿丸。
熟地黄
填精滋阴补肾。
肾阴精不足证。症见腰膝酸软,头晕目眩,耳鸣耳聋,盗汗,遗精,消渴,骨蒸潮热,手足心热,舌燥咽痛,牙齿动摇,足跟作痛,以及小儿囟门不合,舌红少苔,脉沉细数。
六药合用,三补三泻,以补为主;三阴并补,以补肾阴为主。且寓泻于补,补不碍邪,泻不伤正,为平补少阴的常用方剂。
本方熟地味厚滋腻,有碍脾运,故脾虚食少便溏者,不宜使用。
(点击上方卡片可阅读全文哦↑↑↑)
感谢大家的阅读,如果感觉小编推荐的书符合你的口味,欢迎给我们评论留言哦!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