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南湖晚报
秋意渐浓三招滋肺润燥过好秋
很多人爱吃梨,但吃法有讲究你知道吗?
高温散去,秋意渐浓,不少人在秋天会出现鼻干、咽干、咽痒、皮肤干燥、呼吸道疾病以及腹泻等问题。专家建议,可从温润食补药补、胃肠保暖、合理运动三方面共同抵御各种身体不适感,避免秋燥伤肺。
这三招记得学起来
秋天燥邪为盛,最易伤人肺阴。专家表示,首先可在饮食方面选择多吃一些清润、温润的食物,如百合、银耳、淮山、莲藕等。秋燥还易引发口干舌燥、咽喉疼痛、大便干结、肺热咳嗽等症状,可选用一些宣肺化痰、滋阴益气的中药,如沙参、西洋参、百合、杏仁、川贝等,对缓解秋燥多有良效。
不过药补须在医生指导下对症下药,不能滥服,尤其是秋燥伤肺的易感人群,如孩童、老年患者等,秋季忌滥用补药。
胃肠道对寒冷的刺激也比较敏感。专家提醒大家要谨记“秋瓜坏肚”。比如西瓜,确实是夏季的消暑佳品,但是在立秋之后,不论是西瓜、香瓜、菜瓜都不能多吃,否则会损伤脾胃的阳气,可能引发胃肠道疾病,出现反酸、腹胀、腹泻、腹痛等症状,也有可能使原来的胃病加重。
专家建议,日常外出时,可常备件轻薄外套,防止夜幕降临时因为凉风袭来而受寒。在办公室也不要穿着太少,避免久吹空调而引起人体不适。假如防护不当,容易引发呼吸道疾病、肠胃炎、感冒等。此外,晚上睡觉时如果暴露腹部,寒气也容易通过肚脐侵入人体,因此夜晚睡觉要盖好被子。
如果寒气直冲肠胃,可能会发生急性腹痛腹泻而呕吐。因此,患有慢性胃炎的人,要特别注意胃部保暖。同时还要注意让脚保暖,尽量不要光脚穿凉鞋。
合理运动也能养肺。可选择一些适合自己的锻炼项目,如慢跑、太极拳、八段锦等,对增加肺活量、改善肺功能有明显帮助。运动前务必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以免造成肌肉、肌腱、韧带及关节的运动损伤。且锻炼时不宜一次脱衣太多,建议待身体发热后,方可脱下过多衣服。运动量不宜过大,以防出汗过多、阳气耗损,锻炼后切忌穿着汗湿的衣服在冷风中逗留,以免身体着凉。
吃梨润燥但有讲究
秋天吃秋梨,甘甜又润燥,可谓“不时不食”之代表。不过,秋梨应如何吃?更适合什么人群?中医有讲究。
《本草纲目》中记载:梨有“润肺凉心、消痰降火”的功效。其中,除了润肺止咳这项最广为人知的功效外,其实梨子的清热止渴、润肠通便功效,也很适合此时的都市人群。
不少人一到秋天就感觉干燥,频频觉得口渴。从现代医学角度来看,口渴是因为身体缺水但得不到及时补充,大脑提醒人要喝水。而在中医看来,则往往是因为体内有热。体内的热邪、火邪把体内水分津液蒸干、烤干,就容易产生口干、口渴的感觉,甚至频繁喝水都不解渴。
中医认为,梨性寒,味甘、微酸,入肺、胃经,对于热病津伤烦渴、燥热咳嗽、痰热惊狂、肠燥便秘等疾患有较好的疗效。
梨作为甘寒之品,寒性可祛除热邪;甘则可以补充体内缺失的津液,标本兼治,因此犹如釜底抽薪,效果显著。《新修本草》中就有记载:梨主治“热嗽,止渴”,意思是治疗热性咳嗽,缓解因体内有热而导致的口渴。
在中医理论中,肺与大肠相表里,因此梨在润肺的同时,对大肠也有滋润作用。
当体内有热有火时,会导致津液亏虚。假如大肠感受了热邪,津液亏虚,大便通行受阻,自然就容易导致便秘。而梨可以清除热邪、滋润大肠,可通便。从现代医学角度来看,梨富含膳食纤维,也有通便的效果。
有的人吃梨时喜欢削皮,其实梨皮也是一味中药,著名的桑杏汤里就有梨皮。梨皮性凉,味甘、涩,归肺、心、肾、大肠经,有清心润肺、生津降火的功效。不少人担心果皮表面会有农药残留,其实,只要做好清洗就可以了。
适度为美,梨子虽应节,进食也应有度,且也并非适合所有人。
梨的养生食疗功效是建立在“甘、寒”基础上的,因为梨是寒性的水果,因此阳虚、寒湿的人并不适合。经常腹泻便溏、手脚冰凉的人,建议少吃。
对于平素是阳虚、寒湿体质,却感受了风热或燥热之邪的人,如果想要疏风清热、养阴润燥,可把梨子炖煮成汤,或隔水蒸熟后食用。梨子蒸熟以后同样有清热止咳、润肺化痰的功效,但寒性下降。蒸煮梨子时,可加入其他食材,加成效果。但依然要注意,体质虚寒的人最好少吃梨。此外,梨子糖分高,糖尿病人也应少吃。
(摘自《羊城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