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二十四节气的第10个节气——
夏至
夏至时节,是一年中最难熬的暑热关,夏至节气也是一年养生中的一个关键性转折点。是一年中很重要的养生节气。
这个时节阳气增长到了极致,是阳气最旺阴气初生的时节。夏至过后,阳气开始逐渐虚衰,养生要注意保护阳气,着眼于养“长”。
那在这个时节
具体有哪些养生要点呢?
01:56一、起居养生
夏至后,顺应自然界阳盛阴衰的变化,应“夜卧早起”,即较春日稍晚睡早起。但也不要熬夜,晚上十一点前睡觉,早晨5点30分—6点30分起床较合适。夏季由于稍晚睡早起,相对睡眠时间会短一些,所以宜午睡做适当的补充,以促进体力和精力的恢复。但午睡时间不宜太长,以半小时—1小时为宜,太长容易妨碍气机。
同时,夏日炎热,腠理开泄,易受风寒湿邪侵袭,睡眠时不宜扇类送风,有空调的房间,空调温度设置不宜太低,时间不宜太长,不宜直接对人吹。室内外温差不宜过大,更不宜夜晚露宿。
二、情志调节
夏季属于火,对应于心,即所谓“火气通于心”,因此夏季养生以养心为首。心藏神,主血脉,要让我们的心神在炎热的季节时不浮躁,必须保持内心的清静。盛夏酷暑蒸灼,人容易感到困倦烦躁和闷热不安。因此养心首先要使自己的思想平静下来,保持愉快而稳定的情绪,神清气静。切忌大悲大喜,切忌暴怒,以防心火内生,以热助热,火上浇油。可读书写字,品茶吟诗,益友清谈和观景纳凉。尽量保持平静、乐观的心态。
三、运动养生
夏季运动最好选择在清晨或傍晚天气较凉爽时进行,场地宜选择在河湖水边,公园庭院等空气新鲜的地方,有条件的人可以到森林、海滨地区去疗养、度假。
锻炼的项目以散步、慢跑、八段锦、太极拳、广播操、游泳较为合适,不宜做过分剧烈的活动,若运动过激,可导致大汗淋漓,汗泄太多,不但伤阴气,也宜损阳气。
所以夏季运动量不宜过大,强度不宜过高,频率不宜过快,运动时间不宜过长,运动后不要马上喝冷饮,更不能立即用冷水冲头、淋浴,否则会引起寒湿痹证、黄汗等多种疾病。
四、饮食养生
夏季心火当令,因此夏天不可过食热性食物,以免心火上炎。夏天的饮食应以清淡、质软、易于消化为主,少吃高脂厚味及辛辣上火之物。
而暑邪伤人易导致烦躁、心悸失眠、头晕目眩等心神不宁的症状,可适当吃一些清热解暑食品,如西瓜、苦瓜、冬瓜、绿豆、菊花、荷叶等,既解夏季高温带来的暑热,又能清泄身体产生的内热。另外还可以适当进食酸味以固表敛汗,如乌梅汤等。
夏季阳气散发于外,体内阳气相对不足,如过于形寒饮冷,容易损伤阳气及脾胃,因此,冷食瓜果应适可而止,脾胃虚弱者尤应注意。而长夏天气闷热,雨水较多,暑湿盛行,极易伤人阳气。长夏为脾所主,脾的功能得以正常需要在长夏之季养脾摄生,健脾祛湿,因此长夏的饮食宜清淡、少油腻、少甜食,要以温食为主,不要太寒凉,可在饭菜里适当多放点姜。另外,夏季又是多汗的季节,“汗为心液”,出汗多,既伤阳气亦伤阴液,应多饮水及适当喝淡盐水以补充电解质。
五、冬病夏治
冬病夏治是我国传统中医药疗法中的特色疗法,它是根据《素问·四气调神论》中“春夏养阳”、《素问·六节脏象论》中“长夏胜冬”的克制关系发展而来的中医养生治病指导思想。冬病夏治是指对于一些在冬季容易发生或加重的疾病,在夏季给予针对性的治疗,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从而使冬季易发生或加重的病症减轻或消失,是中医学“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和“未病先防”的疾病预防观的具体运用。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穴位贴敷、针刺、药物内服等,通过在夏季自然界阳气最旺盛的时间对人体进行药物或非药物疗法,益气温阳、散寒通络,从而达到防治冬季易发疾病的目的。
推荐食疗方:
绿豆粥(汤)
材料:绿豆适量、陈皮一块、米、白糖少许。
做法:绿豆适量、大(小)米适量、陈皮一块熬粥,熟后加入少许白糖即可。
功效:清热解毒、止渴消暑、利尿。老人、儿童、体质偏虚者不宜多喝。
茯苓荷叶粥
材料:荷叶1张(鲜、干均可),茯苓50克,粳米或小米克,白糖适量。
做法:先将荷叶煎汤去渣,把茯苓、洗净的粳米或小米加入药汤中,同煮为粥,出锅前将白糖入锅(可根据个人喜好放糖)。
功效:清热解暑,宁心安神,止泻止痢。阴虚而无湿热、气虚下陷者慎服,服用时忌饮茶。
沙参玉竹老鸭汤
材料:老鸭1只,北沙参、玉竹、生姜适量。
做法:老鸭洗净切块,冷水焯鸭肉,炖煮去浮油,加玉竹、沙参、姜片。小火煲1.5小时,出锅加盐调味。
功效:滋阴益气、生津止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