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参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聊聊ldquo清肺排毒汤rdquo [复制链接]

1#

聊聊“清肺排*汤”中的麻杏石甘汤

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推荐用于新冠肺炎的救治的“清肺排*汤”。在国家中医药局推荐之前,“清肺排*汤”已经在4个试点省份运用救治确诊了例新冠肺炎患者,总有效率达90%以上。

这个方子是由汉代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中的多个经典方剂优化组合而成,不仅可用于轻型、普通型、重型新冠肺炎患者,在危重症患者救治中也能用。


  一、处方组合。清肺排*汤来源于中医经典方剂组合,包括麻杏石甘汤、射干麻*汤、小柴胡汤、五苓散,橘枳姜汤。


  二、处方组成及服用方法。


  麻*9g 炙甘草6g 杏仁9g 生石膏15-30g(先煎)


  桂枝9g 泽泻9g 猪苓9g 白术9g


  茯苓15g 柴胡16g *芩6g 姜半夏9g


  生姜9g 紫菀9g 冬花9g 射干9g


  细辛6g 山药12g 枳实6g 陈皮6g


  藿香9g


  传统中药饮片,水煎服。每天一付,早晚两次(饭后四十分钟),温服,三付一个疗程。


  如有条件,每次服完药可加服大米汤半碗,舌干津液亏虚者可多服至一碗。(注:如患者不发热则生石膏的用量要小,发热或壮热可加大生石膏用量)。若症状好转而未痊愈则服用第二个疗程,若患者有特殊情况或其他基础病,第二疗程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修改处方,症状消失则停药。


  三、适用范围。结合多地医生临床观察,此方适用于轻型、普通型、重型患者,在危重型患者救治中可结合患者实际情况合理使用。

聊聊麻杏石甘汤

麻杏石甘汤,出自《伤寒论》。

中医教材将其列入辛凉解表方剂,与银翘散、桑菊饮等方剂放在一类。

具有辛凉宣泄,清肺平喘之功效。

用于外感风热,或风寒郁而化热,热壅于肺,而见咳嗽、气急、鼻煽、口渴、高热不退,舌红苔白或*,脉滑数者。现代临床常用于治疗感冒、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支气管炎、肺炎、支气管哮喘、麻疹合并肺炎等属表证未尽,热邪壅肺者。

麻*9g 炙甘草6g 杏仁9g 生石膏15-30g(先煎)

麻*──宣肺解表平喘,石膏──清泄肺胃之热以生津,两药相配,既能宣肺,又能泄热。杏仁──苦降肺气,止咳平喘──既助石膏沉降下行以行肃降,又助麻*泻肺热以行宣发肃降。炙甘草──顾护胃气,防石膏之大寒伤胃,调和麻*、石膏之寒温。

麻*

辛,微苦,温。归肺、膀胱经

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

1.用于风寒表实证。本品味辛发散,性温散寒,主入肺与膀胱经,善于宣肺气,开腠理,透毛窍而发汗解表,为发汗解表之要药。用治外感风寒,腠理密闭所致的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脉浮紧等风寒表实证,常与桂枝相须为用,以增强解表散寒之功,如有名的麻*汤(《伤寒论》)。

2.用于咳喘实证。本品主入肺经,辛开苦降,可外开皮毛之郁闭,以使肺气宣畅,内降上逆之气,以恢复肺之司肃降之常,以止咳平喘,为治疗肺气壅遏所致咳喘之要药,无论寒、热、痰、饮以及有无表证,均可应用,尤宜适宜于风寒外束,肺气壅遏之咳喘。用治:①风寒束表,肺气失宣之咳喘,常与杏仁、甘草配伍,如三拗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简称《和剂局方》);②寒痰内饮之咳喘,痰多清稀等,常配伍干姜、半夏等,如小青龙汤(《伤寒论》);③肺热壅盛之高热喘急,可与石膏、杏仁、甘草配伍,即麻杏石甘汤(《伤寒论》)。

3.用于风水水肿。本品既能上宣肺气,使肌肤之水湿从毛窍外散,又能通调水道,下输膀胱而下助利尿之力。治疗风邪袭表,肺失宣降之水肿、小便不利而兼有表证者,每与甘草同用,如甘草麻*汤(《金匮要略》)。常配伍白术、生姜等则发汗解表、利水退肿疗效更佳,如越婢加术汤(《金匮要略》)。4、取麻*散寒通滞之功,可用治风寒痹症、阴疽、痰核等证。

《本草纲目》:"麻*乃肺经专药,故治肺病多用之。

杏仁

苦,微温。有小*。归肺、大肠经。止咳平喘,润肠通便。

1咳嗽气喘本品入肺经,味苦降泄,肃降兼宣发肺气而能止咳平喘,为治咳喘之要药,随证配伍可治多种咳喘病证。如风寒咳喘,胸闷气逆,配麻*、甘草,以散风寒宣肺平喘,如三拗汤(《伤寒论》);若风热咳嗽,发热汗出,配桑叶、菊花,以散风热宣肺止咳,如桑菊饮(《温病条辦》);若燥热咳嗽,痰少难咯,配桑叶、贝母、沙参,以清肺润燥止咳,如桑杏汤((温病条辦)、清燥救肺汤(《医门法律》);:肺热咳喘,配石膏等以清肺泄热、宣肺平喘,如麻杏石甘汤((《伤寒论》)。2.肠燥便秘本品质润多脂,味苦而下气,故能润肠通便。常配柏子仁、郁李仁等同用,如五仁丸(《世医得效方》)。

石膏

甘、辛、大寒。归肺、胃经

生用:清热泻火。除烦止渴。煅用:敛疮生肌,收湿,止血。

1温热病气分实热证,本品性味辛甘寒,性寒清热泻火,辛寒解肌透热,甘寒清胃热、除烦渴,为清泻肺胃气分实热之要药。治温热病气分实热,症见壮热、烦渴、汗出、脉洪大者,常与知母相须为用,如白虎汤(《伤寒论》。本品善清泻气分实热,若配清热凉血之玄参等,可治温病气血两燔,症见神昏谵语、发斑者,如化斑汤(《温病条辨》)。

本品既能清热泻火、除烦止渴,又能祛暑,配益气养阴之人参、麦冬等,可用治暑热初起,伤气耗阴或热病后期,余热未尽,气津两亏,症见身热、心烦、口渴者,如竹叶石膏汤(《伤寒论》)。

2、用于肺热喘咳,本品辛寒入肺经,善清肺经实热,治肺热喘咳、发热口渴,常与杏仁、麻*配用,以清宣肺热、止咳平喘,如麻杏石甘汤(《伤寒论》)。

3.胃火牙痛、头痛,实热消渴本品功能清泻胃火,可用治胃火上攻之牙眼肿痛,常配*连、升麻等药,如清胃散(《外科正宗》);若治胃火头痛,可配川芎,如石膏川芎汤(《云岐子保命集论类要》)。取本品清泻胃热,可配知母、生地*、麦冬等,可用治胃热上蒸、耗伤津液之消渴证,如玉女煎(《景岳全书》)。4.溃疡不敛,湿疹瘙痒,水火烫伤,外伤出血本品火煅外用,有敛疮生肌、收湿、止血等作用。用治溃疡不敛,可配红粉研末置患处,如九一散(《中国药典》年版);用治湿疹瘙痒,可配枯矶用,如二味隔纸膏(《景岳全书》);用治湿疮肿痒,可配*柏研末外掺,如石*散(《青囊秘传》);若治水火烫伤,可配青黛用,如牡蛎散(《外台秘要》)。

1.据明朝李时珍《本草纲目》第九卷记载"生石膏亦称细理石,又名"寒水石",主治中风寒热,有解肌发汗,除口干舌焦,头痛牙疼等功能。乃祛瘟解热之良药。

2.纪晓岚在其所著《阅微草堂笔记》一书中,记载了乾隆癸丑年(公元年)京师大疫,当时很多医生按张景岳的治法治疗无效,并使患者有些因之而死,又以吴又可的方法治疗亦无效。桐乡冯鸿胪之姬人呼吸将绝,桐乡医生投大剂石膏药,使之应手而愈。此医生即余师愚先生。后人多踵其法以治疗,活人无数。

3.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认为石膏是以凉而能散,有透表解肌之力,外感有实热者,放胆用之直胜金丹。

甘草

甘,平。归心、肺、脾、胃经

补脾益气,祛痰止咳,缓急止痛,清热解*,调和诸药。

1.用于心气虚,本品能补益心气,益气复脉。主要用于心气不足而致的心悸怔忡,脉结代,如《伤寒类要》单用本品,主治伤寒耗伤心血之心悸,脉结代。若属气血两虚,常与人参阿胶、生地等品共用,如炙甘草汤(《伤寒论》)。

2脾气虚证本品味甘,善入中焦,具有补益脾气之功效,常用脾胃气虚出现倦怠乏力等症,常与*参、白术等同用,如四君子汤、理中丸等。3.用于气喘咳嗽。本品能止咳,兼能祛痰,还略有平喘作用。单用有效,亦可配伍其他药物应用,寒热虚实,有痰无痰均可使用。如治湿痰咳嗽的二陈汤;治寒痰咳喘的苓甘五味姜辛汤;治燥痰咳嗽的桑杏汤;治热*而致肺痈咳唾腥臭脓痰的桔梗汤;治咳唾涎沫的甘草干姜汤等。4.用于热*疮疡,咽喉肿痛,药食中*。本品长于解*,应用十分广泛。可单用,内服或外敷,或配伍应用。热*疮疡,常与金银花、连翘等同用,共奏清热解*之功,如仙方活命饮。咽喉肿痛,常与板兰根、桔梗、牛蒡子等清热解*利咽之品配伍使用。本品对附子等很多药物或食物所致的中*有一定解*作用。5.用于胃痛、腹痛及四肢挛急疼痛。本品善于缓急止痛,对脾虚肝旺的脘腹挛急作痛或阴血不足的四肢挛急疼痛,能显著增强治挛急疼痛的疗效,如芍药甘草汤(《伤寒论》)。6.用于调和某些药物的烈性。如调味承气汤用本品缓和大*、芒硝的泻下作用及其对胃肠道的刺激。另外,在许多处方中也常用本品调和诸药。

1辨证要点麻杏石甘汤辨证要点本方为治疗表邪未解,邪热壅肺之喘咳的基础方。因石膏倍麻*,其功用重在清宣肺热,不在发汗,所以临床应用以发热、喘咳、苔薄*、脉数为辨证要点。

2麻*与石膏的配伍比例很重要,麻*与石膏1:3的比例主要作用是宣肺平喘,其他比例主要作用解表清里热

3麻杏石甘汤主要作用机理给外邪以出路,出路一是从表外透,主要靠麻*;二是从胃肠而下,主要靠石膏。

4温病常用清代吴鞠通在所著《温病条辨》指出该方体现了“辛凉甘淡”之法“喘咳息促,吐稀涎,脉洪数,右大于左,喉哑,是为热饮,麻杏石甘汤主之。”《温病条辨》。

麻杏石甘汤治发烧非常好

有一年回成都老家,偶尔看到我父亲那年跟师学中医时写的笔记,发现居然有我十岁时他为我治疗发烧的病例,那年我高烧39.5度,医院找一老中医开桑菊饮吃后无效。医院吃四环素,APC,注射穿心莲注射液,体温有下降,但晚上又烧到39.2。连烧四天,当时父亲自学中医,诊断我为外寒内热,用麻杏石甘汤加味,下午服药两小时后热退,次日晨体温36.7。

年11月30日我在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